致命性中线肉芽肿
概述:致死性中线肉芽肿病(lethal midline granuloma)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面中部组织破坏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溃疡,呈慢性进行性,预后不良。1944年由Stewart首先报道。亦称面部恶性肉芽肿(maligant granuloma of the face)、进行性致死性肉芽肿(progressive lethal granuloma)、坏疽性鼻炎(gangrenous rhinitis)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本病多见于20~50岁男性。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病因
病因:病因尚不清楚,可能为一种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,或为网状细胞肉瘤的表现。也有学者认为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。可能是一种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,或为网状细胞肉瘤的一种表现。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多见于20~50岁男性,好发于面中部,尤其是鼻部,呈进行性发展,大致可分为以下3期。
1.前驱期 初起为鼻塞、打喷嚏、流水样或浆液样鼻涕等
慢性鼻炎样症状,有时涕中带血。检查时可见鼻黏膜干燥,覆黄褐色痂或在鼻前庭和中隔处出现浅溃疡。
2.发展期 在前驱期后数月或数年,鼻涕逐渐增多,并转为脓性或血性。可覆有暗污秽色痂皮。有恶臭。检查时可见鼻中隔、鼻甲、颅底和硬腭与软腭组织发生破坏,并向鼻咽部、鼻旁窦、内眦及眼眶等处发展,形成大片组织缺损,并有骨质破坏。病情严重,但少有疼痛感,亦不累及颈淋巴结。
3.衰竭期 病情进一步发展,由于大片组织坏死缺损,使鼻咽和上颌等完全暴露,恶臭难闻,持续高热、消瘦衰弱,呈恶病质现象。终因大出血或继发感染而死亡。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早期为非特异性炎症,血管内皮肿胀,可伴有血栓形成,管腔闭塞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,以淋巴细胞为主,常混有
浆细胞,也有较多长形或梭形具有圆形或卵圆形核的组织细胞。除溃疡区外,坏死可发展至周围及其深部组织。随皮损发展,血管周围可出现少数异形单一核细胞浸润,胞核大,染色深,形态不规则。
诊断
诊断:目前尚无特异性确诊方法,需通过临床病程分析、组织病理检查和细菌学检查并除外其他类似疾病而确诊,以下要点可作为诊断参考:
1.原发于面中部的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溃疡。
2.组织病理检查为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性改变。
3.早期局部组织虽破坏严重而一般情况好。
4.局部淋巴结一般不肿大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
1.Wegener肉芽肿 本病也侵犯上呼吸道,但不穿破面部软组织,且合并有下呼吸道炎症和肉芽肿性血管炎,组织学上有多数巨细胞而无异形细胞。
2.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本病通常不以上呼吸道病变为首发症状。在炎症浸润中出现异形的单一核细胞,同时有血管炎变化。
治疗
治疗:尚无特殊疗法。主要是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。以局部放射治疗和系统性皮质激素治疗两者联合应用为主,并辅以积极的支持疗法。
1.放射治疗 采用小剂量分次照射,每次50~250ray,隔天或每天1次,总剂量为1000~5000ray。为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。
2.内用疗法
(1)皮质类固醇激素:其剂量依病情而定,可用泼尼松每天40~60mg口服。
(2)免疫抑制剂:若上述疗法效果不理想,可加用环磷酰胺、硫唑嘌呤等药物。
(3)局部治疗:注意清洁、清除坏死局部坏死组织,可用0.5%新霉素溶液或0.1%依沙吖啶(雷佛奴尔)溶液湿敷或0.5%新霉素软膏等。
(4)支持疗法:加强营养,服用多种维生素,输血等。
预后
预后: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面中部组织破坏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溃疡,呈慢性进行性,预后不良。
预防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